摘 要:采用缺氧、好氧、壓濾、富氧生物炭工藝對上海某印染廠漂染廢水處理工程進行了改造。經過一年多的運行證明該工藝處理效果穩定且耐沖擊負荷,對印染廢水處理及老工程改造是合理可行的。 關鍵詞:印染廢水;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富氧生物炭 中圖分類號:X50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08-0072-021 廢水水質 上海某印染廠以印染棉、綢等為主,其生產工藝主要有布的預處理、染色及染整,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水(高濃度染色廢水為20m3/d,漂染廢水為2000m3/d),其有機物含量高、成分復雜、色度深、堿性和pH值變化大(見表1),出水要求達到《上海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31/199—1997)中的二級標準。 表1 廢水水質及排放標準項目 | COD(mg/L) | SS(mg/L) | 色度(倍) | BOD5(mg/L) | pH | 廢水水質 | 600~1000 | 100~300 | 200~300 | 200~400 | 11~13 | 排放標準 | ≤100 | ≤150 | ≤50 | ≤30 | 6~9 | 2 技術改造 廢水處理站原設計規模為1 000~1500m3/d,主要接納該廠的漂染廢水與生活污水,其處理流程見圖1。  該工藝對當時COD低、可生化性較好的廢水是適合的,但近幾年來由于產品結構和性能的不斷改進,使廢水中難生化降解的物質日益增多,廢水量加大,COD高,色度深,pH值大以及水質、水量波動劇烈,導致處理效果越來越差,最終難以達標排放,故迫切需要對原工藝進行改進。經小試確定的改造工藝見圖2。  改造后的處理系統以生化工藝為主,缺氧池由原調節池稍加改建而成,兩段生物接觸氧化池由原曝氣池改建,后續的物化處理設備(壓濾塔和富氧生物炭)為新增設備。 3 機理分析 經改進的工藝使印染廢水在經好氧處理前先進行缺氧處理,明顯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同時降低了pH值、去除了部分COD和色度等,減低了后續處理的負荷,使出水水質穩定。好氧處理部分由于在原曝氣池中添加了填料,使得池中MLVSS濃度大大提高,而且一段生物接觸氧化池的設計負荷較二段高。在缺氧池預處理的緩沖保護作用下一段生物接觸氧化池受沖擊負荷影響小、運行穩定、除污效果明顯;二段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出水經過混凝(添加FeCl3)后進入沉淀池。廢水經生化處理后,再由壓濾塔和富氧生物炭進一步凈化,保證了出水的達標排放。壓濾塔利用陶粒的微孔分離極細小分子,通過高通量地接納沉淀池出水可去除部分難降解的有機物,其性能可通過周期性的反沖洗進行恢復,工程中利用沉淀池出水進行反沖洗,反洗水進入集水池;富氧生物炭是指加壓溶氣達到富氧,利用活性炭作載體吸附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水。由于進入生物炭塔的有機物濃度較低,在富氧條件下可使吸附有機物與剩余生物膜的代謝達到平衡,活性炭基本不必再生。 4 運行結果 各處理單元對廢水的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見圖3、4。由圖可看出,雖然水解酸化對COD和色度的去除率不高,但通過水解酸化菌的作用可將廢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廢水經8h的水解酸化后BOD5/COD值提高了,pH值降低了,滿足了一段生物接觸氧化池對pH值的要求。  兩段生物接觸氧化池對COD的總平均去除率>50%,對色度的總去除率為40%左右,出水的色度一般為200倍左右。由此可見,生物接觸氧化池對COD的去除效果較好,但對色度的去除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經過生物接觸氧化池后廢水的可生化性已較差,其出水經混凝沉淀后水中的污染物基本都是生化性很差的難降解物質。因此,用壓濾塔和富氧生物炭塔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壓濾塔和富氧生物炭塔對COD和色度的總去除率分別為65%和75%左右,保證了最終出水達標)。 5 結論 ①水解酸化池的設置對于采用生化法處理印染廢水是相當重要的,它較好地改善了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的生物接觸氧化提供了條件。 ②缺氧、好氧、壓濾、富氧生物炭工藝對難生化降解的印染廢水處理具有除污效率高、運行穩定和耐沖擊負荷等特點。 ③用FeCl3作混凝劑充分利用了堿性廢水的特點,操作靈活、效果良好,而且費用較低。經過成本計算,總的處理成本為0.7元/m3。 ④壓濾塔和富氧生物塔充分保證了出水在非正常情況下也能達標排放。 一年多的運行結果表明,采用改進的缺氧、好氧、壓濾、富氧生物炭工藝對難生化降解的印染廢水處理工程改造和應用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陳季華,姜佩華,劉振鴻.紡織工業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生物炭動力學探討[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4,20(1):10-15. [2]韓小清,劉強,楊曉.厭氧—好氧—生物活性炭—纖維球過濾處理印染廢水試驗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1994,10(4):29-31. [3]Germirli Babuna F, Soyhan B. Evaluation of treatability for two te xtile mill effluents[J].Wat Sci Tech, 1999, 40(1):145-152. |